2021年1月19日,國家速滑館運行團隊速度滑冰項目競賽主任王北星在首次制冰完成后試滑。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進入全面沖刺、全面就緒、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代表委員表示,冬奧會、冬殘奧會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與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要全力以赴做好賽事各項籌辦工作,以此次盛會為契機,推動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2020年底,北京冬奧會12個競賽場館已全部完工,均達到測試要求。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張建東介紹,目前冬奧各競賽場館運行團隊已全部組建,安保、交通、餐飲等賽會服務工作機制逐步健全,“今年10月,北京冬奧會將進入賽時運行階段,北京冬奧組委將抓緊構建賽時運行指揮體系,加強實戰演練,形成決策、調度、運行有序銜接的指揮調度和應急保障能力。”
冬奧場館的正常運行,離不開高質量的電力保障。全國人大代表、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董事長潘敬東向記者分享了一個好消息——北京冬奧會將在奧運歷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100%綠色電能供應。
“我們依托國家電網大電網優勢,將張家口張北地區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引入北京,并在冬奧賽區創新應用充電設施、全電廚房等綠色元素,助力舉辦零碳奧運。”潘敬東說,為確保供電萬無一失,冬奧全部競賽場館均配備了UPS(不間斷供電電源)和SSTS(固態快速切換開關)技術,一旦發生電力故障,能夠在5毫秒內恢復供電,“5毫秒是什么概念?比眨一下眼睛的時間還要短。”
賽事籌辦工作有序推進的同時,不少代表委員將目光投向了賽場之外。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穎川表示,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重要目的是實現冰雪普及,使群眾性冰雪運動有大的發展,成為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內容。
“從近幾年的情況看,全國雪場數量、雪場可統計滑雪人次數、全國冰雪產業規模都有大幅度增長。”李穎川介紹,2019年,冰雪產業規模已達到5200億元左右,全國滑雪場覆蓋西藏、海南以外的29個省區市(不含港澳臺),“冰雪運動不出山海關”的狀況有所改觀。
“體育強國的基礎在群眾體育。”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陳立人說,這次冬奧會的舉辦在促進冰雪項目發展、補短板補弱項方面將起到關鍵作用,需要借此機會做實體教融合工作,“從發展校園體育,到發展群眾體育,再到充實競技體育后備力量,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今年兩會,“科技創新”一詞被頻繁提及。作為北京冬奧會的重要器材供應商和服務商,全國政協委員、泰山體育產業集團董事長卞志良表示,冰雪產業同樣需要科技賦能,“我們設計研發了全球領先的大數據滑雪模擬機、可移動式滑雪跳臺設施,并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冰雪運動防撞墊等裝備配套產品,助力解決當前冰雪運動場地、器材及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提供支撐。”
隨著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先后建成通車,冬奧的東風吹向地處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元子河村,為當地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便利的交通讓旅客流量大增,村里的農家院迅速火起來,節假日經常一房難求。”全國人大代表、元子河村黨支部書記郭建仁告訴記者,近幾年,元子河村大力發展冰雪旅游,帶動當地群眾實現增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眼下,我們正著手建設占地200畝的大型滑冰場,有望在今年正式開門營業。”(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左翰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