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將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產業作為推動我省工業經濟發展“換道超車”的新引擎。因此,“冰雪+”能否形成協同融合發展之勢,不僅是彰顯冰雪文化的自然人文價值理念、促進冰雪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冰雪經濟新常態發展的內生型目標,更是當前我省工業經濟發展重點關注的核心性議題。
挖掘冰雪文化歷史內涵
從歷史發展演進的過程來看,冰雪文化形成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存方式、民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等多種社會因素之中,主要表現為與冰雪相聯的技術(物質)、制度、精神層面的文化屬性和特征,同時映射古代先人利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冰雪資源創造生活、美化生活、優化生活的精神追求。在中國冰雪文化的生成與積淀中,民俗、軍事、詩詞、休閑娛樂、政治等文化符號綻放異彩,彰顯中華民族傳統與現代互輝互映互融的文化氣韻。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代冰雪運動文化,我們不僅要繼承,更應大力弘揚與發展。保護、傳承和復興傳統冰雪文化,加強中國傳統冰雪文化建設的同時,應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使文化傳承與文化傳播同向同行,向龍江人民、中國人民、世界人民講述融有中國元素的冰雪故事,展現中國傳統冰雪文化的獨特魅力。
把脈冰雪產業發展的雙重邏輯
冰雪產業發展就其理論邏輯而言:一方面源于要素資源整合的動態化,以冰雪產業內部要素的滲透、重組、整合,催生新的產業結構組合,賦予原產業新功能與新效用;另一方面源于產業價值創新的互補化,冰雪產業需通過融合發展達到功能重組與價值創新,延伸產業價值鏈,彰顯冰雪文化價值。就其實踐邏輯而言:一方面與文化稟賦傳承有關,中國冰雪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深沉的歷史積淀催生冰雪事業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與市場需求推動有關,全民健身、文化娛樂、休閑旅游等冰雪產業鏈圍繞市場需求全面構建,成為拉動冰雪消費增長的驅動力。
清晰把脈冰雪產業發展的本質特征、功能邊界與作用范圍,是助推生產、生活、生態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統籌配置冰雪產業資源,在“生產”中按市場需要對技術手段、資源稟賦進行有效整合,實現各要素之間的互換互補,以達到滿足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冰雪產業融合“三生”發展、動態創新的新目標。
拓寬后冬奧時代冰雪經濟輻射面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就像是一個彈射器,可以推動我國冰雪運動和冰雪產業飛躍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破奧林匹克運動的魅力所在。后冬奧時代開啟,搶抓后冬奧時代發展先機、拓寬后冬奧時代冰雪經濟輻射面,成為龍江人發展龍江冰雪經濟的實踐自覺。
實現龍江冰雪“冷資源”向“熱經濟”有效轉型、加速龍江冰雪經濟健康發展,一要在思想上勇于革故鼎新、打破常規,實現由傳統單一形態冰雪資源向綜合冰雪資源的認識轉化,養成保護和改善冰雪生態環境的自覺意識;二要充分發揮我省冰雪經濟第一性、唯一性、排他性、優越性的資源稟賦優勢,著力發展寒地冰雪經濟,持續釋放冰雪產業紅利,促進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三要建立由政府主導以市場機制為主體的實現機制,引導冰雪資源業態優化要素配置,《黑龍江省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2—2030年)》特別強調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使重大產業項目市場化運作,打造龍江冰雪經濟集群和冰雪經濟政策高地;四要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提高和創新冰雪消費產品和服務鏈供給水平和模式,引導冰雪產品、冰雪服務向寬領域和深方向發展,發揮供給側改革的“乘法”效能;五要注重冰雪資源利用的生活性,對特色建筑、民族傳統項目、風俗習慣等進行培養、組織、關聯與聚合,構建具有系統性、獨特性、傳承性價值的冰雪人文資源體系。
“冰雪+”有效融合冰雪文化、冰雪產業、冰雪經濟的宏觀發展理念與目標,三者相互蘊含交疊。以冰雪事業發展的現實條件和社會價值目標為引領,構建“冰雪+”融合發展三維結構,不僅為我國冰雪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新引擎、為我省冰雪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契機,更對現階段我省打造冰雪經濟新優勢、培育新動能、踐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新要求,因此打造我省整體配合、局部特色的“冰雪+”融合發展新局面、為龍江振興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勢在必行。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本文為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1KSB091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