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 舉辦第三季度學術成果發布會并發布了《2021-2022年新冠疫情對旅游客流影響報告》(下文簡稱《報告》)。
《報告》從新冠疫情影響下省域客流總體特征,省域客流季節性特征以及市域客流特征三個方面,展現疫情影響下的我國國內旅游客流變化情況。
《報告》顯示,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較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散發疫情數量倍增,2021年11月奧密克戎出現后疫情發生更加頻繁,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對旅游市場景氣形成較大影響。
《報告》指出,北方地區雖充分利用北京冬奧會機遇和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圍繞冰雪運動、冰雪觀賞等提質擴容,但受疫情影響冬奧會對冰雪旅游市場的帶動力沒能充分發揮。
《報告》指出,冬季旅游“北上南下”趨勢減弱,東北地區受影響顯著。東北地區多次受疫情影響,較往年接待人次降幅較大……
以下是《報告》主要內容,供業界了解和參考:
01
受疫情影響區域旅游客流趨同性下降,影響程度北方大于南方
疫情散發及傳播鏈擴散打亂區域客流趨同特征,客流季節性弱化。除東北地區呈穩步收縮外,各區域旅游客流變化趨同特征被散發疫情打亂,區域旅游客流“淡旺季”特征弱化。對比來看,區域間客流差距依然存在,但華東地區絕對優勢弱化,華南及西南地區對國內游客產出的貢獻有所提升。
各地對疫情風險認知和出游限制差異較大,總體表現為北方大于南方。廣東、山東、陜西、貴州、遼寧、黑龍江、吉林、上海和天津等省市,2021年5月-10月居民出游占比明顯高于2021年11月-2022年4月。受疫情影響,2021年11月-2022年4月省內居民出游行為受到抑制,出游市場收縮幅度較大,河南、四川、湖北、安徽、云南、廣西、湖南、江西等省份的居民出游占比相對更高。總體而言,北方對疫情風險認知和出游限制大于南方,南方城市游客出游需求轉化為出游實際出游行為更為順暢。
南方旅游市場活躍度更高,冬奧會的冰雪旅游帶動力因疫情受阻。從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各省市游客接待量全國占比來看,大于2.53%的省市大多分布在南方,表明南方旅游市場活躍度高于北方。去年11月至今年4月,雪期省域游客接待量全國占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游客量的比重平均約34.43%,“南下北上特征”不如往年明顯,四川、湖北、湖南等南方中部省份游客接待占比較高。北方地區雖充分利用北京冬奧會機遇和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圍繞冰雪運動、冰雪觀賞等提質擴容,但受疫情影響冬奧會對冰雪旅游市場的帶動力沒能充分發揮。

客流近程性更加明顯,區域客流流入流出差額減少。各省市接待游客量與出游游客量差額同比呈縮小趨勢,客流區域內循環特征明顯。廣東、四川、山東等人口大省在市場容量基數上存在較多優勢,旅游市場規模明顯大于云南、新疆等旅游資源豐富的目的地省域,貴州、陜西、北京等地居民出游頻次較高。

02
暑期旅游客流呈東西走向,冬季旅游客流呈南北走向
暑期旅游熱點呈東西走向。2021年5-10月,云南、黑龍江、新疆等邊遠省份受口岸疫情拖累,防疫政策變化,游客對該類旅游目的地沒有穩定的出游預期,目的地的旅游旺季期間,游客流入量不理想。
冬季旅游“北上南下”趨勢減弱,東北地區受影響顯著。東北地區多次受疫情影響,較往年接待人次降幅較大。中部和西北地區疫情散發病例少,市場更為穩定,市場活躍度高。
西北地區冰雪旅游目的地發展呈彎道超車之勢。全國冬季客源地半徑較暑期平均提升36.58%,過夜率平均提升1.8%。北方客源地半徑和過夜率增幅大于南方。雪季期間新疆客源地半徑和過夜率增幅大于東北地區,游客活躍度更高。受氣溫舒適度、晝長、游憩習慣等影響,冬季較暑期全國目的地游客游憩半徑平均下降28.96%,出游時長平均下降10.93%。
03
疫情對旅游市場的影響更多被鎖定在市域內
疫情有效控制后旅游市場恢復期約需1個月。課題組數據監測顯示,2021年5月-10月疫情約平均在發現病例后25.3天清零;2021年11月奧密克戎毒株出現后約在發現病例后的21.9天清零。旅游市場基本在疫情控制后的1個月左右恢復至散發疫情前水平。意味著,目的地旅游市場平均需要承受近2個月的疫情沖擊。隨著出行限制條件調整面向地級市甚至區縣,市域疫情的旅游負面影響空間有所縮小,對省域客流變化影響程度逐漸減小。張家界7月中旬發生疫情,8月市場占比降幅為81.95%,湖南省8月降幅僅為6.6%;昆明市12月發生疫情,1月市場占比降幅為19.62%,云南省1月降幅為4.56%。
受疫情影響,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重構現象較以往更加突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全國熱點目的地和客源地分布高度重合,主要以市域及省域內循環為主,形成了圍繞成都、廣州、西安、武漢四大城市圈的第一梯隊,鄭州、深圳、昆明、長春等呈現散點分布特征。

熱門旅游城市向邊遠地區分散,客流向頭部集中。在散發疫情影響下,全國接待量TOP50的地級市分布由東中部向東北、西北和西南分散,快速復蘇的旅游目的地更加分散。同時,旅游熱度向頭部城市集中,旅游市場阻力呈下沉趨勢。數據顯示,當前,接待游客前10位城市接待量較2019年底提高4.6個百分點。


《報告》從新冠疫情影響下省域客流總體特征,省域客流季節性特征以及市域客流特征三個方面,展現疫情影響下的我國國內旅游客流變化情況。
《報告》顯示,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較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散發疫情數量倍增,2021年11月奧密克戎出現后疫情發生更加頻繁,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對旅游市場景氣形成較大影響。
《報告》指出,北方地區雖充分利用北京冬奧會機遇和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圍繞冰雪運動、冰雪觀賞等提質擴容,但受疫情影響冬奧會對冰雪旅游市場的帶動力沒能充分發揮。
《報告》指出,冬季旅游“北上南下”趨勢減弱,東北地區受影響顯著。東北地區多次受疫情影響,較往年接待人次降幅較大……
以下是《報告》主要內容,供業界了解和參考:

01
受疫情影響區域旅游客流趨同性下降,影響程度北方大于南方
疫情散發及傳播鏈擴散打亂區域客流趨同特征,客流季節性弱化。除東北地區呈穩步收縮外,各區域旅游客流變化趨同特征被散發疫情打亂,區域旅游客流“淡旺季”特征弱化。對比來看,區域間客流差距依然存在,但華東地區絕對優勢弱化,華南及西南地區對國內游客產出的貢獻有所提升。

各地對疫情風險認知和出游限制差異較大,總體表現為北方大于南方。廣東、山東、陜西、貴州、遼寧、黑龍江、吉林、上海和天津等省市,2021年5月-10月居民出游占比明顯高于2021年11月-2022年4月。受疫情影響,2021年11月-2022年4月省內居民出游行為受到抑制,出游市場收縮幅度較大,河南、四川、湖北、安徽、云南、廣西、湖南、江西等省份的居民出游占比相對更高。總體而言,北方對疫情風險認知和出游限制大于南方,南方城市游客出游需求轉化為出游實際出游行為更為順暢。

南方旅游市場活躍度更高,冬奧會的冰雪旅游帶動力因疫情受阻。從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各省市游客接待量全國占比來看,大于2.53%的省市大多分布在南方,表明南方旅游市場活躍度高于北方。去年11月至今年4月,雪期省域游客接待量全國占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游客量的比重平均約34.43%,“南下北上特征”不如往年明顯,四川、湖北、湖南等南方中部省份游客接待占比較高。北方地區雖充分利用北京冬奧會機遇和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圍繞冰雪運動、冰雪觀賞等提質擴容,但受疫情影響冬奧會對冰雪旅游市場的帶動力沒能充分發揮。


客流近程性更加明顯,區域客流流入流出差額減少。各省市接待游客量與出游游客量差額同比呈縮小趨勢,客流區域內循環特征明顯。廣東、四川、山東等人口大省在市場容量基數上存在較多優勢,旅游市場規模明顯大于云南、新疆等旅游資源豐富的目的地省域,貴州、陜西、北京等地居民出游頻次較高。


02
暑期旅游客流呈東西走向,冬季旅游客流呈南北走向
暑期旅游熱點呈東西走向。2021年5-10月,云南、黑龍江、新疆等邊遠省份受口岸疫情拖累,防疫政策變化,游客對該類旅游目的地沒有穩定的出游預期,目的地的旅游旺季期間,游客流入量不理想。

冬季旅游“北上南下”趨勢減弱,東北地區受影響顯著。東北地區多次受疫情影響,較往年接待人次降幅較大。中部和西北地區疫情散發病例少,市場更為穩定,市場活躍度高。

西北地區冰雪旅游目的地發展呈彎道超車之勢。全國冬季客源地半徑較暑期平均提升36.58%,過夜率平均提升1.8%。北方客源地半徑和過夜率增幅大于南方。雪季期間新疆客源地半徑和過夜率增幅大于東北地區,游客活躍度更高。受氣溫舒適度、晝長、游憩習慣等影響,冬季較暑期全國目的地游客游憩半徑平均下降28.96%,出游時長平均下降10.93%。

03
疫情對旅游市場的影響更多被鎖定在市域內
疫情有效控制后旅游市場恢復期約需1個月。課題組數據監測顯示,2021年5月-10月疫情約平均在發現病例后25.3天清零;2021年11月奧密克戎毒株出現后約在發現病例后的21.9天清零。旅游市場基本在疫情控制后的1個月左右恢復至散發疫情前水平。意味著,目的地旅游市場平均需要承受近2個月的疫情沖擊。隨著出行限制條件調整面向地級市甚至區縣,市域疫情的旅游負面影響空間有所縮小,對省域客流變化影響程度逐漸減小。張家界7月中旬發生疫情,8月市場占比降幅為81.95%,湖南省8月降幅僅為6.6%;昆明市12月發生疫情,1月市場占比降幅為19.62%,云南省1月降幅為4.56%。

受疫情影響,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重構現象較以往更加突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全國熱點目的地和客源地分布高度重合,主要以市域及省域內循環為主,形成了圍繞成都、廣州、西安、武漢四大城市圈的第一梯隊,鄭州、深圳、昆明、長春等呈現散點分布特征。


熱門旅游城市向邊遠地區分散,客流向頭部集中。在散發疫情影響下,全國接待量TOP50的地級市分布由東中部向東北、西北和西南分散,快速復蘇的旅游目的地更加分散。同時,旅游熱度向頭部城市集中,旅游市場阻力呈下沉趨勢。數據顯示,當前,接待游客前10位城市接待量較2019年底提高4.6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