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產業結構
冰雪產業是指以冰雪資源為依托,對其進行開發利用,附帶產生社會或經濟效益的一系列與冰雪有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
冰雪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冰雪旅游產業、冰雪文化產業和冰雪體育產業。

冰雪產業發展分析
傳統對冰雪行業的分析見雪不見冰,故此處,將冰雪產業結合分析,但因國內滑雪產業發展仍快于冰上運動產業,故在滑雪產業著墨較重。

1、滑雪產業發展現狀
2009-2018年,我國滑雪人次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2018年,我國滑雪人次達到1970萬人,同比增長12.57%。2015-2018年來,我國滑雪人次均保持著10%以上的高速增長,但增速有放緩的趨勢。

注:整體滑雪人次為2113萬人,此處統計為不含旱雪、滑雪模擬器等滑雪人次。
同時,結合國內滑雪數量占人口比重來看,2009-2018年,國內滑雪者數量占總人口比重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2018年,國內滑雪者數量為1970萬人,占比總人口數為1.41%。歷年數據顯示,滑雪人次雖增長較快,但所占總人口比重依舊較低,國內滑雪市場空間巨大。

2009-2018年,我國滑雪場數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2018年國內雪場新增39家(含室內館),總數達742家,增幅5.55%。其中149家配有架空索道,同比增長2.76%。配套設施方面,架空索道數量達到250條,造雪機數量達到7410臺,壓雪車共有541輛,皆創我國新高。目前我國滑雪場數量已經超過全球的1/3。。

整體來看,滑雪產業發展呈現出較快的發展趨勢,但滑雪人次近年來增速呈現出現下降的趨勢,但從滑雪人次占總人口的比重看,滑雪產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冰上運動發展現狀
冰上運動而言,包括冰場+旱冰,國內流行已久,滲透率已較高,是較為大眾化的健身娛樂運動;冰球因國內場館有限,整體上群眾基礎仍較薄弱,但正在成長中,如打造“冰球名片”的北京已初現較好發展苗頭。歷史上1980s輝煌時期國內冰球人口近10萬;冰壺運動而言,目前國內競技人群約600人,國內僅10幾年發展歷史,器材昂貴+技術門檻高導致場館稀缺,大眾參與率極低。
冰雪產業規模分析
目前,冰雪產業市場上有諸多玩家。不同玩家的著力點各有不同。
萬達集團、騰訊體育、阿里體育、首鋼集團、IDG、新浪等企業先后發力,通過轉播冰雪運動賽事、舉辦冰雪運動賽事、成立冰雪產業基金等方式,布局冰雪運動市場。
萬科集團、中弘股份、長白山(603099)、萬達集團等企業布局滑雪度假村,打造以冰雪旅游為主的度假場所。
此外,還有碧水源(300070)、東方明珠等企業通過參與冬奧會布局冰雪;華策影視(300133)等傳媒公司以打造冰雪運動節目來布局冰雪產業;奧瑞金(002701)、萊茵體育(000558)、華錄百納(300291)、探路者(300005)等企業打造冰雪賽事及各種冰雪活動;眾信旅游(002707)參與以冰雪產業鏈為主線的投資基金;梅隴體育、朗威視訊、約頓氣膜、泰山體育、星奧股份、卡賓滑雪、奧地利AST(中國)公司、華潤(深圳)有限公司等企業布局冰場、雪場設備供應等板塊。
故,在眾多玩家的主推下,冰雪產業近年來迎來了快速發展。根據騰訊體育和豐田汽車、易觀聯合發布的《2018年中國冰雪產業白皮書》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冰雪產業規模達到4506億元左右,較上年增長13.33%。
